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在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东部的网箱养殖区,排列整齐的网箱成方连片,迎来了收鱼的好时机。
“这个网箱养的绿鳍马面鲀,在5月中旬放养的时候是1厘米左右,现在长到了20多厘米,目前市场行情很好。”日照盛隆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员工王民说。10月中旬开始,日照市各水产企业通过网箱养殖的许氏平鮋、绿鳍马面鲀和石斑鱼等开始收获,陆续发往全国各地。
山东,依海而立,向海而兴。绵延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近16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孕育了山东向海图强的“深蓝梦”。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激励山东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深入推进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辽阔的蔚蓝海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挺进深蓝
向大海要发展
在烟台长岛南隍城海域,一座座大型“海上粮仓”巍然矗立于海天之间。它们是“经海”系列深海智能网箱,也是亚洲最大的量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
“与传统网箱养殖不同,只需操作数字化系统,便可完成养殖任务。”在去年刚投入使用的“经海005号”智能网箱平台,技术人员王殿超介绍,该网箱深度达到30多米,养殖的海鱼能在其中充分游动,获得类似野生的生长环境,年产渔获可达1000吨。
去年底,山东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获批成立,成为中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擦亮这张新名片,长岛正以更大力度深化产业培育模式变革,“大渔带小渔”接力养殖便是探索出的新模式之一。“渔民在近岸海域养殖小鱼,等鱼长到合适规格,再由企业放到深海网箱内养殖。”南隍城乡党委书记、乡长葛猛说,这种方式使养殖周期缩短1年,渔户效益增加1倍,实现企业与渔户合作双赢。
在山东,以渔业为代表的传统海洋产业,在高端化、智能化装备的加持下走向转型升级之路。与此同时,海洋催生出的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山东踏浪前行的重要动力源泉。
近日,位于乳山市南侧海域的国家电投半岛南U1场址二期海上风电项目完成全部风机吊装,向并网发电迈出关键一步。“半岛南U1场址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为社会提供清洁电能约25.5亿千瓦时,节省标煤消耗约82.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9.9万吨。”国电投(山东)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公司正在积极组织海缆施工和机组调试,加快各项并网准备工作,确保10月底完成全容量投产。
今年以来,山东海洋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上半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8344亿元,同比增长6.1%;主要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3767亿元,增长6.9%。海洋传统产业稳中有升,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家,总数达72家,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培育,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
开放创新
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
近日,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向山东港口渤海湾港集团潍坊港正式颁发《碳中和评价证书》,标志着潍坊港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港口”。
“我们以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完成了对传统火电的替代,目前全港已实现能源绿色‘零碳’排放。”山东省港口集团潍坊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超说,清洁能源不仅为潍坊港每年节省用电成本约960万元,而且每年可节省标煤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万吨。
港口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从过去“一群港”到如今“港口群”,经过整合,山东海洋港口群已成为我国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重要交通枢纽。今年上半年,全省港口新增海运外贸航线13条,总数达255条,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
一流的港口离不开一流的技术。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全球首创智能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全球首创“全系统、全流程、全自动”干散货专业化码头控制技术、全国首个液化油品智脑生产管控系统……一批全球、全国首创在山东港口诞生,推动港口越来越“聪明”,综合效能大幅提升。
从港口一隅放眼海洋发展全景,山东持续深化海洋科技创新,推进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强。2021年—2023年,海洋科技资金投入达36.5亿元;约有50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集聚山东;海空信息感知与处理技术、极地深海信息感知与智能探测、深海装备智联网等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拥有20多位全职住鲁海洋界院士,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今年以来,“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攻关三文鱼国产化繁育,成功实现诱导“伪雄鱼”,突破人工繁育“卡脖子”难题;中船发动机公司成功交验国内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机……海洋科技优势正转化为经略海洋的山东实践。
系统保护
共建人海和谐画卷
满眼皆是碧海沙滩,不时有海鸥在头顶盘旋……国庆假期,正式对外开放不久的日照海龙湾景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
“海龙湾是我国首个退港还城修复整治工程,也是国内首个港口岸线退还生态岸线的实例。”山东港口工程管理咨询公司项目管理事业部副主任孟凌峰说。2019年,海龙湾项目完工,投资近6亿元,修复生态岸线1882米,新增沙滩面积约46万平方米,让昔日黑乎乎的煤堆场,蜕变成了今日城市新地标。退港还海后,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江豚频繁出现,数量众多的太平洋蠵龟、黄嘴白鹭在此栖息,成为海龙湾自然环境和水质大幅改善的生动证明。
海洋环境保护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山东深入推进美丽海洋建设,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一湾一策”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系统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山东制定了海洋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办法,将海洋环境质量纳入生态补偿范围,按照“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的原则,把海洋环境治理成效与经济利益挂钩,建立起海洋生态保护与补偿管理长效机制。
如今,一幅人海和谐的美丽画卷在齐鲁大地上徐徐铺展。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5.6%,刷新监测纪录;浒苔绿潮防控处置成效显著,全年岸滩清理浒苔较上年减少约93%;累计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4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越来越高的海洋“颜值”勾勒出海洋强省建设的亮丽底色。(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这个网箱养的绿鳍马面鲀,在5月中旬放养的时候是1厘米左右,现在长到了20多厘米,目前市场行情很好。”日照盛隆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员工王民说。10月中旬开始,日照市各水产企业通过网箱养殖的许氏平鮋、绿鳍马面鲀和石斑鱼等开始收获,陆续发往全国各地。
山东,依海而立,向海而兴。绵延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近16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孕育了山东向海图强的“深蓝梦”。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激励山东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深入推进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辽阔的蔚蓝海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挺进深蓝
向大海要发展
在烟台长岛南隍城海域,一座座大型“海上粮仓”巍然矗立于海天之间。它们是“经海”系列深海智能网箱,也是亚洲最大的量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
“与传统网箱养殖不同,只需操作数字化系统,便可完成养殖任务。”在去年刚投入使用的“经海005号”智能网箱平台,技术人员王殿超介绍,该网箱深度达到30多米,养殖的海鱼能在其中充分游动,获得类似野生的生长环境,年产渔获可达1000吨。
去年底,山东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获批成立,成为中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擦亮这张新名片,长岛正以更大力度深化产业培育模式变革,“大渔带小渔”接力养殖便是探索出的新模式之一。“渔民在近岸海域养殖小鱼,等鱼长到合适规格,再由企业放到深海网箱内养殖。”南隍城乡党委书记、乡长葛猛说,这种方式使养殖周期缩短1年,渔户效益增加1倍,实现企业与渔户合作双赢。
在山东,以渔业为代表的传统海洋产业,在高端化、智能化装备的加持下走向转型升级之路。与此同时,海洋催生出的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山东踏浪前行的重要动力源泉。
近日,位于乳山市南侧海域的国家电投半岛南U1场址二期海上风电项目完成全部风机吊装,向并网发电迈出关键一步。“半岛南U1场址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为社会提供清洁电能约25.5亿千瓦时,节省标煤消耗约82.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9.9万吨。”国电投(山东)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公司正在积极组织海缆施工和机组调试,加快各项并网准备工作,确保10月底完成全容量投产。
今年以来,山东海洋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上半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8344亿元,同比增长6.1%;主要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3767亿元,增长6.9%。海洋传统产业稳中有升,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家,总数达72家,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培育,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
开放创新
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
近日,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向山东港口渤海湾港集团潍坊港正式颁发《碳中和评价证书》,标志着潍坊港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港口”。
“我们以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完成了对传统火电的替代,目前全港已实现能源绿色‘零碳’排放。”山东省港口集团潍坊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超说,清洁能源不仅为潍坊港每年节省用电成本约960万元,而且每年可节省标煤2.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万吨。
港口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从过去“一群港”到如今“港口群”,经过整合,山东海洋港口群已成为我国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重要交通枢纽。今年上半年,全省港口新增海运外贸航线13条,总数达255条,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
一流的港口离不开一流的技术。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全球首创智能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全球首创“全系统、全流程、全自动”干散货专业化码头控制技术、全国首个液化油品智脑生产管控系统……一批全球、全国首创在山东港口诞生,推动港口越来越“聪明”,综合效能大幅提升。
从港口一隅放眼海洋发展全景,山东持续深化海洋科技创新,推进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强。2021年—2023年,海洋科技资金投入达36.5亿元;约有50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集聚山东;海空信息感知与处理技术、极地深海信息感知与智能探测、深海装备智联网等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拥有20多位全职住鲁海洋界院士,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今年以来,“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攻关三文鱼国产化繁育,成功实现诱导“伪雄鱼”,突破人工繁育“卡脖子”难题;中船发动机公司成功交验国内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机……海洋科技优势正转化为经略海洋的山东实践。
系统保护
共建人海和谐画卷
满眼皆是碧海沙滩,不时有海鸥在头顶盘旋……国庆假期,正式对外开放不久的日照海龙湾景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
“海龙湾是我国首个退港还城修复整治工程,也是国内首个港口岸线退还生态岸线的实例。”山东港口工程管理咨询公司项目管理事业部副主任孟凌峰说。2019年,海龙湾项目完工,投资近6亿元,修复生态岸线1882米,新增沙滩面积约46万平方米,让昔日黑乎乎的煤堆场,蜕变成了今日城市新地标。退港还海后,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江豚频繁出现,数量众多的太平洋蠵龟、黄嘴白鹭在此栖息,成为海龙湾自然环境和水质大幅改善的生动证明。
海洋环境保护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山东深入推进美丽海洋建设,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一湾一策”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系统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山东制定了海洋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办法,将海洋环境质量纳入生态补偿范围,按照“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的原则,把海洋环境治理成效与经济利益挂钩,建立起海洋生态保护与补偿管理长效机制。
如今,一幅人海和谐的美丽画卷在齐鲁大地上徐徐铺展。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5.6%,刷新监测纪录;浒苔绿潮防控处置成效显著,全年岸滩清理浒苔较上年减少约93%;累计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4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越来越高的海洋“颜值”勾勒出海洋强省建设的亮丽底色。(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毕玲瑜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毕玲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