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邹巍玉是环翠区环翠楼街道东南村社区的一名“全职宝妈”。今年4月起,每周一、周二的晚上,她都会去街道的全龄友好市民学校上搏击课和瑜伽课。她说:“学校就在家门口。每节课40块,也就两杯奶茶的钱。课程很专业,体验感不错!”
环翠区位于威海中心城区,三分之一以上都是老旧小区。2023年以来,环翠区在坚持公益属性的前提下,率先探索社区运营机制,以市场化手段对公共服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建章立制、盘活资源、引进项目、创新场景等推动老旧小区“焕新”,民生福祉“加码”。
除了家门口的市民学校,环翠区还推出“书房+共享咖啡”“书房+亲子阅读”等新场景,通过“社企联办”的形式探索社区运转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所得款项以“微基金”形式反哺社区。截至目前,该区已有87个居民小区试行新机制,节约房租、人工等支出320余万元,公共服务种类增长20%,惠及居民7.5万人。
空间换服务 社区学校“出圈”
7月12日上午,记者走进环翠楼街道全龄友好市民学校,布艺教室、书法教室、舞蹈教室、钢琴教室等一应俱全。8岁的李梓豪来参加“国粹中医 药食‘童’源”暑期夏令营活动,学打五步拳,学习《黄帝内经》等。
市民学校是由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低效空间盘活而来的。2000平方米的面积虽然不大,却辐射周边4.3万名居民。从去年年底开办至今,累计开设81节特色课程,吸引6000余人次来此学习。其中,烘焙、拳击、汉服等青年课程及少儿课程最受欢迎。
公共服务空间少,是制约老旧小区“焕新”的主要因素。经调研发现,一些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部分活动室等公共空间利用率较低。
环翠区探索以“空间换服务”“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对低效空间进行“盘活”。经过首轮摸排,挖潜出200处社区空间资源,遂发布“合伙招募令”,引入106家社会组织及市场主体参与到社区运营中来。
在鲸园街道鲸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开办了一家社区学校。不到500平方米的空间里,每天都能错时安排2到3节课程,实现服务群众和课程安排两不耽误。
自今年3月开办以来,鲸园社区学校面向不同年龄群体,设置茶道、瑜伽、手工编织等12种课程,创新“公益+低偿+积分”付费模式,并开展“9.9元限时抢”试课活动。不远处的菊花顶社区,还将50平方米的舞蹈室进行充分利用,每周开办三节午间瑜伽课,吸引10余名学员报名。
共营获共赢 社区合伙人来了
低效空间如何换来优质服务?环翠区联合山东大学合作成立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环翠区社区运营中心,负责市场主体招引、社区产业发展等,指导社区空间规划运营。至今,已招募200余名在校大学生作为“青年规划师”,参与社区项目开发规划,累计提供服务60余次。
“社区运营,是在公益和效益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观能动性。”山东大学威海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郭剑雄表示,当前社区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高,环翠区盘活低效空间,引入社会力量,探索社区运营,实际上将原先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进行下沉,既让居民在家门口、楼底下就能享受到多样化、更优质的服务,也推动了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增强了“人气儿”和吸引力。
随着社区运营的探索推行,一批“社区合伙人”来了。在鲸园街道社区学校,老师们分别来自高校、社会组织及教培机构,环翠区剪纸协会、威海市白杨公益服务中心、光明社区益启爱青少年成长乐园、鲸园社区妈妈手工坊等10多家社会组织纷纷拿出“看家本领”。
与鲸园社区学校不同,环翠楼街道市民学校采用了“政府+专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管理运营方负责人王金说,课程价格低于市场价的一半,目前来看能实现收支平衡,今后还会开设更多有吸引力的高品质课程。
城市书房·樱花分馆紧邻大世界商圈,建筑面积153平方米,馆藏书籍8000余册,是周边市民学习阅读的好去处。此前,运营这么一处城市书房需要大量公共投入,包括房租、人工服务、设施维护等。然而,随着市场主体的引入,这一成本已经压缩了一半以上。
带来这种变化的,是曾经的“老主顾”,也是如今书房的“合伙人”李秋玲。去年9月至今,樱花分馆划出了儿童阅览区,并保持每周一次的公益课堂。目前,公益课程已辐射市民600余人次。
从事多年教培工作的李秋玲还发挥特长,拓展了“书房+亲子阅读”“书房+少儿编程”等新场景,暑假期间推出了包含编程、围棋在内的托管精品课程。她说:“我认为这是一种双赢,为城市书房植入更丰富业态的同时,也对我们机构起到一定的引流作用。”
为保证引进项目的质量,环翠区建立了入驻项目评审评估机制,设立由社区运营中心、镇街党委、社区、居民代表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从创新性、商业性、公益性、管理机制、团队情况5个维度进行评价打分。同时,评审委员会每年对项目运营效果进行跟踪评价。
众筹解难题 社区优选“上新”
在环翠楼街道海城社区,前些年物业费收缴率一直不高,但今年物业费预收还不到一个月,缴费率已经超过60%。这得益于环翠楼街道引入国企探索的“社企联办”红色物业新模式。
“我们引入了国企提供物业服务,街道根据满意度进行适当兜底奖惩,推动老小区物业服务向封闭小区看齐。”环翠楼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国企“打样”让市场化物业公司有了压力。如今,杏花村社区、峰泉社区也在开放式小区复制推广了这种“社企联办”红色物业模式。
除了市民学校、“社企联办”物业,更多优质项目孵化出的“社区优选”正持续上新。打开“环翠楼街道社区运营资源总览表”,17个社区的运营产品、运营空间等图文并茂。东北村社区的汉服手作、冰箱贴供不应求;布谷夼社区的书法团扇为居民送去清凉;鸿武社区的琉璃手串备受年轻女性欢迎……
每周二下午,西门外社区的“爱心烘焙坊”都会飘来阵阵桃酥香。这些由社会组织、社区达人、居民们一同制作的老式桃酥部分用于社区诚信积分兑换,部分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给社区居民,收益除投入烘焙坊运营外,全部纳入西门外社区“拾光筑梦公益微基金”,用于社区公益帮扶,形成公益闭环。
社区运营的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环翠区采取共建单位支持一块、入驻商户补充一块、社区自筹一块的方式,探索设立“社区运营公益金”,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机制,规范使用流程,确保专款专用。截至目前,环翠区通过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已筹集资金70余万元,收集解决居民“小修小补”等方面“微心愿”332个,努力做到以众筹解难题。
■记者手记
创新社区运营机制的积极尝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低效空间“长”出全龄友好市民学校,开放式老旧小区物业服务提档升级,家门口的服务场景更加多元……发生在环翠区87个居民小区里的“小确幸”,连接着老小区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提升的向往。通过创新社区运营机制,环翠区在寻找公益、效益之间“最大公约数”中,营造着一个个民生幸福的“新场景”。
增进民生福祉不一定非得“花大钱、办大事”,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是关键。实践证明,环翠区通过创新算好“社区运营账”,形成了“盘活空间、引来项目、降低成本、服务优化、收益反哺”的运营闭环。这种吸引多元力量参与,实现多方共赢的模式,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一种参考。(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杜晓莹 通讯员 王小云 李明伟 贾依琳)
环翠区位于威海中心城区,三分之一以上都是老旧小区。2023年以来,环翠区在坚持公益属性的前提下,率先探索社区运营机制,以市场化手段对公共服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建章立制、盘活资源、引进项目、创新场景等推动老旧小区“焕新”,民生福祉“加码”。
除了家门口的市民学校,环翠区还推出“书房+共享咖啡”“书房+亲子阅读”等新场景,通过“社企联办”的形式探索社区运转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所得款项以“微基金”形式反哺社区。截至目前,该区已有87个居民小区试行新机制,节约房租、人工等支出320余万元,公共服务种类增长20%,惠及居民7.5万人。
空间换服务 社区学校“出圈”
7月12日上午,记者走进环翠楼街道全龄友好市民学校,布艺教室、书法教室、舞蹈教室、钢琴教室等一应俱全。8岁的李梓豪来参加“国粹中医 药食‘童’源”暑期夏令营活动,学打五步拳,学习《黄帝内经》等。
市民学校是由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低效空间盘活而来的。2000平方米的面积虽然不大,却辐射周边4.3万名居民。从去年年底开办至今,累计开设81节特色课程,吸引6000余人次来此学习。其中,烘焙、拳击、汉服等青年课程及少儿课程最受欢迎。
公共服务空间少,是制约老旧小区“焕新”的主要因素。经调研发现,一些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部分活动室等公共空间利用率较低。
环翠区探索以“空间换服务”“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对低效空间进行“盘活”。经过首轮摸排,挖潜出200处社区空间资源,遂发布“合伙招募令”,引入106家社会组织及市场主体参与到社区运营中来。
在鲸园街道鲸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开办了一家社区学校。不到500平方米的空间里,每天都能错时安排2到3节课程,实现服务群众和课程安排两不耽误。
自今年3月开办以来,鲸园社区学校面向不同年龄群体,设置茶道、瑜伽、手工编织等12种课程,创新“公益+低偿+积分”付费模式,并开展“9.9元限时抢”试课活动。不远处的菊花顶社区,还将50平方米的舞蹈室进行充分利用,每周开办三节午间瑜伽课,吸引10余名学员报名。
共营获共赢 社区合伙人来了
低效空间如何换来优质服务?环翠区联合山东大学合作成立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环翠区社区运营中心,负责市场主体招引、社区产业发展等,指导社区空间规划运营。至今,已招募200余名在校大学生作为“青年规划师”,参与社区项目开发规划,累计提供服务60余次。
“社区运营,是在公益和效益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观能动性。”山东大学威海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郭剑雄表示,当前社区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高,环翠区盘活低效空间,引入社会力量,探索社区运营,实际上将原先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进行下沉,既让居民在家门口、楼底下就能享受到多样化、更优质的服务,也推动了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增强了“人气儿”和吸引力。
随着社区运营的探索推行,一批“社区合伙人”来了。在鲸园街道社区学校,老师们分别来自高校、社会组织及教培机构,环翠区剪纸协会、威海市白杨公益服务中心、光明社区益启爱青少年成长乐园、鲸园社区妈妈手工坊等10多家社会组织纷纷拿出“看家本领”。
与鲸园社区学校不同,环翠楼街道市民学校采用了“政府+专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管理运营方负责人王金说,课程价格低于市场价的一半,目前来看能实现收支平衡,今后还会开设更多有吸引力的高品质课程。
城市书房·樱花分馆紧邻大世界商圈,建筑面积153平方米,馆藏书籍8000余册,是周边市民学习阅读的好去处。此前,运营这么一处城市书房需要大量公共投入,包括房租、人工服务、设施维护等。然而,随着市场主体的引入,这一成本已经压缩了一半以上。
带来这种变化的,是曾经的“老主顾”,也是如今书房的“合伙人”李秋玲。去年9月至今,樱花分馆划出了儿童阅览区,并保持每周一次的公益课堂。目前,公益课程已辐射市民600余人次。
从事多年教培工作的李秋玲还发挥特长,拓展了“书房+亲子阅读”“书房+少儿编程”等新场景,暑假期间推出了包含编程、围棋在内的托管精品课程。她说:“我认为这是一种双赢,为城市书房植入更丰富业态的同时,也对我们机构起到一定的引流作用。”
为保证引进项目的质量,环翠区建立了入驻项目评审评估机制,设立由社区运营中心、镇街党委、社区、居民代表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从创新性、商业性、公益性、管理机制、团队情况5个维度进行评价打分。同时,评审委员会每年对项目运营效果进行跟踪评价。
众筹解难题 社区优选“上新”
在环翠楼街道海城社区,前些年物业费收缴率一直不高,但今年物业费预收还不到一个月,缴费率已经超过60%。这得益于环翠楼街道引入国企探索的“社企联办”红色物业新模式。
“我们引入了国企提供物业服务,街道根据满意度进行适当兜底奖惩,推动老小区物业服务向封闭小区看齐。”环翠楼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国企“打样”让市场化物业公司有了压力。如今,杏花村社区、峰泉社区也在开放式小区复制推广了这种“社企联办”红色物业模式。
除了市民学校、“社企联办”物业,更多优质项目孵化出的“社区优选”正持续上新。打开“环翠楼街道社区运营资源总览表”,17个社区的运营产品、运营空间等图文并茂。东北村社区的汉服手作、冰箱贴供不应求;布谷夼社区的书法团扇为居民送去清凉;鸿武社区的琉璃手串备受年轻女性欢迎……
每周二下午,西门外社区的“爱心烘焙坊”都会飘来阵阵桃酥香。这些由社会组织、社区达人、居民们一同制作的老式桃酥部分用于社区诚信积分兑换,部分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给社区居民,收益除投入烘焙坊运营外,全部纳入西门外社区“拾光筑梦公益微基金”,用于社区公益帮扶,形成公益闭环。
社区运营的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环翠区采取共建单位支持一块、入驻商户补充一块、社区自筹一块的方式,探索设立“社区运营公益金”,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机制,规范使用流程,确保专款专用。截至目前,环翠区通过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已筹集资金70余万元,收集解决居民“小修小补”等方面“微心愿”332个,努力做到以众筹解难题。
■记者手记
创新社区运营机制的积极尝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低效空间“长”出全龄友好市民学校,开放式老旧小区物业服务提档升级,家门口的服务场景更加多元……发生在环翠区87个居民小区里的“小确幸”,连接着老小区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提升的向往。通过创新社区运营机制,环翠区在寻找公益、效益之间“最大公约数”中,营造着一个个民生幸福的“新场景”。
增进民生福祉不一定非得“花大钱、办大事”,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是关键。实践证明,环翠区通过创新算好“社区运营账”,形成了“盘活空间、引来项目、降低成本、服务优化、收益反哺”的运营闭环。这种吸引多元力量参与,实现多方共赢的模式,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一种参考。(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杜晓莹 通讯员 王小云 李明伟 贾依琳)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王 岚
复审:颜燕军
编辑:毕玲瑜
值班总编:王 岚
复审:颜燕军
编辑:毕玲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