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 | 虚静淡远——李云集的山水精神
Hi威海客户端  2019.04.28 18:04  阅读次数:22881

画/李云集
李云集作品《竹溪畅神图》69×68CM 
水墨纸本 2010年
 
  《易传·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中国人关于天地物哲学认知的思维模式,确立了中国画的主、客观美学意识,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魂魄。李云集深知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所在,他以造化为师,泻落万物生意,力求自然之境、审美之境、超然之境。
 
  上个世纪,李云集沿黄河、长江两岸作巨幅山水长卷写生。后又以太白山、峨眉山、华山为题,对景落墨,不论残枝瘦石,还是竹林清风,他都能慧眼察物,慧心悟事,于平凡之中迁想妙得。在游赏山水的过程中,他仰观云海之诡谲,俯察碧溪之幽秘,大大地开拓了其山水画的境界。在师造化的实践中,以万物为师,造物笔端,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得其所以然,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这一时期的绘画则是一种酝酿与积淀。
 
李云集作品《仙院风光雅》69×68CM 
水墨纸本 2010年
 
  近年来,李云集多以宿墨作画,大笔落墨、酣畅用水、水墨相互渗化,力求“虚静淡远”的审美之境。“虚静”一词,最早见于《大克鼎》铭文:“冲上厥心,虚静于猷”,指宗教仪式中的一种用于摆脱现实欲念,便于敬天崇祖的谦和、敬慕、虔诚、静寂的心态。

  “虚静”又是中国哲学上的认知方法,发端于老子。老子把“道”确定为宇宙的本源,认为“道”具有无限性、超验性,只有在主体心理处于虚静的状态下才能得到观照。“虚静”是体验和理解生命状态的关键,唯独有“虚静”,才能体验和理解“根”“命”“常”“明”等生命本原的意蕴;“虚静”还是一种内修的过程。

  “忽焉而淡,忽焉而浓,究其胸次,万象皆空。”(郑板桥)“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这里的“空”就是“虚”,心静,则不会被外物扰动,从而可以保持自然的本性,纯粹简朴,与世无争;心空,则能淡然,不被贪念壅塞聪明,才会自然而然地接受有用之物。

  《二十四诗品》曰:“空潭泻春,古镜照神。”那是指春意泻落在幽深澄澈的潭水之上,风采流动的神情映照在古雅锃亮的明镜之中,这就是一种“虚静”心态的写照。而大哲人庄子也常用静水、明镜比喻虚静心理。

  这就是中国文化中所倡导的一种柔静精神,强调中和之道,强调过犹不及。他通过刚柔变化的笔墨取得和谐,将内在生命意兴全然释放,他强调性灵颐养与心灵开悟。通过“心斋”“坐忘”“虚己”“物化”“心与物冥”,从而达到凝神于一,达到意与墨主、客观统一。

  李云集说:“运用宿墨最能将他的心境和画境合二为一。”他又说:“造化的观照,于心而生丘壑;一种打破固有程式的新秩序重建,那是心智与功力长相积淀之上的笔墨力拓。山川物事,辄置于烟岚雾霭之中,怎么看,那朦胧画面背后都蕴蓄着一种对山水精神与世间万象的理解性思辨。”在他的笔下,一草一石,一花一木,察其形易,知其理难,含蕴奥理。

  李云集的作品《风引泉声出翠微》《仙院风光雅》《一枝独秀傲寒山》《云溪烟霞图》,飞瀑流泉,密而不噪,烟云供养,繁而不乱,给人“意悦情抒”的美感。观他的《竹溪畅神图》即有竹间“若香若湿”之感,这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使笔者不得不想起前人,画鹤有“鸣”、画竹有“声”,这是一种虚静超脱后的心畅神怡,也是人与万物所契合的内在机制。“即我见物,如我寓物,体异性通。物我之相未泯,而物我之情已契。相未泯,故物仍在我身外,可对而赏玩;情已契,故物如同我衷肠,可与之契会。”(钱钟书)
 
李云集作品《风引泉声出翠微》80×125CM 
水墨纸本 2009年
 
  李云集除了创作水墨画之外,同时也创作巨幅金碧山水。他将“写意”的笔法融入意象的色彩,创造了独特的李氏金碧山水。观其作品光彩夺人、气势磅礴。然而却很少见到有关李云集金碧山水的评论文章,这也许和他做人低调有关。

  李云集的巨幅金碧山水的创作始于上个世纪末,至今从未间断过,笔者有幸目睹过他的几张金碧山水,仅仅是气势就能压倒人。他的山水通常以华山、太白山为主,设色华丽富贵,笔力凝健、奔放,意象雄奇,这和他的纯水墨作品判若两人。
 
李云集作品《一枝独秀傲寒山》80×125CM 
水墨纸本 2009年
 
  金碧山水早期为青绿山水,始于六朝,发展至唐,二李确立了青绿山水的基本面貌。两宋之交,形成了金碧山水、大青绿与小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影响最大的当属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到了元、明、清后各自发展并相互影响,而以小青绿山水为盛。金碧山水重在金碧辉煌,大青绿山水长于灿烂明艳,小青绿山水妙在温蕴俊秀,到了近代在张大千、何海霞等人的探索推动下微弱地发展着。

  为什么金碧山水画发展如此滞后呢?金碧山水除了受文人画的影响之外,则是古代绘制方法与材料由于年代久远,而濒临失传,现今唯独可以一见端倪的《千里江山图》,却因文物保护问题,未面向观众开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现阶段关于金碧山水的研究,也只能从古人的只言片语中了解一二,或是从印刷品上获得图像资料。元代汤垕就有“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之说,早在唐代,生活在长安的李家父子在金碧山水上就有着超凡的造诣。李云集认为,继承和发扬金碧山水对他来说是一种使命,或者说是一种崇高责任。他说如果我们现在还不重视对金碧山水的研究,它可能真的就要失传了。

  李云集翻阅了大量历史文献与图像资料,不断试验,在古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的绘画理论及绘制方法。在笔者看来,他的金碧山水画自成一家,可称为“长安李氏金碧山水”。近年来他创作的金碧山水被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并应邀为国内外几十家机构和艺术组织绘制百米长卷,对金碧山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云集作品《云溪烟霞图》69×68CM 
水墨纸本 2008年
 
  除了作画之外,李云集还喜欢读书。方亨咸说:“绘事,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镂研,终一匠作也,何用乎?此真欣赏者所以有雅俗之辨也。”李云集深知读书对于画家绘画作品格调、绘画精神塑造的重要。读书、修养、文思、人品与写意追求构成了中国艺术认知力与直觉的统一。
 
  中国艺术无论是诗歌、戏曲、园林还是书法与绘画都具有鲜明的写意性。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灵魂。写意是实践者探寻自我心灵与生命的一种手段。写意是写意精神主导下的一种思想艺术,心灵的艺术。对写意认知的高下直接影响着画家作品的品位。

  观李云集的山水画,可以看出他对“写”的重视和对“意”的探究。作品以表意为本,以意为统,携理运思,意与心和,作品由“象物”完成了“象外”蜕变,从而进入了虚静淡远的艺术境界。相信有一天,李云集一定会把无限握于掌上,在拈花微笑里,通过时间的回复实现自我空间的超越。(文 / 徐华)
 
- END -
  编辑:胡杨
网友评论
打开Hi威海客户端,查看更多评论。

Hi威海 乐享其中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