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诗意威海:秦皇汉武与李杜之诗
Hi威海客户端  2019.06.19 16:07  阅读次数:18122

文/姜明星
 
  如果这样提问:你知道秦皇汉武与威海的关系吗?估计很多威海人都知道,这两位千古名帝都曾多次前来威海境内的成山礼日巡游。
 
  如果继续提问:你知道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这些唐宋诗人与威海的关系吗?你知道数百个唐诗典故当中,有哪两个与威海有关吗? 恐怕很少有人能回答出这两个问题。
 
  2019年,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威海秦汉历史课题的研究,意外发现很多唐宋古诗都与威海相关,通过进一步的梳理,得以将这些诗中瑰宝与史海遗珍初步整理出来,不敢想象,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刘长卿、苏轼等大诗人都在自己的诗作中引用过与威海相关的典故。在诸多唐诗典故当中,秦皇石桥与汉武朱雁这两个典故与威海相关。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两段关于秦始皇巡游威海地域的记载: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於是乃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秦始皇两次经过威海,为威海留下很多典故与传说,深远的影响了威海的历史,威海境内两大传承至今的古县名来历与始皇在两千两百多年前的威海之行有关:
 
  《太平寰宇记》载“故老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文登山因“文山召士”得名,后世的文登县因山得名;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河东总督王士俊以“文登幅员辽阔,殊难管辖”为由,奏请裁卫设县,次年二月建议认准,雍正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因之”,遂称新设县为荣成县。
 
  秦始皇留给威海的历史财富,显然不只是后世文登、荣成两县的源起,还留下了秦皇石桥这一著名的唐诗典故。
 

 
  今荣成市成山头景区有秦桥遗址,人们往往只视它为一处有着古老传说的景点,而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价值远超我们的想象。《三齐略》载:“秦始皇作石桥于海上,欲过海看日出处。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犹赤色。”
 
  秦始皇的巡游传说由此演化为秦皇石桥典故,唐宋文学作品中的驱石、东海桥、石桥、石桥东望、祖龙不成桥、祖龙鞭、秦帝桥、秦桥、秦王构石、秦王树石桥、秦王鞭、秦皇架石桥、鞭山驱石、鞭桥、鞭石、鞭血等,往往都是指位于威海荣成境内的秦皇石桥,这一典故成为唐宋很多著名诗人所引用,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刘长卿、苏轼等只是其中的代表,这里列举部分引用了秦皇石桥典故的唐宋古诗。
 
古风·四十八
唐·李白
秦皇按宝剑,赫怒震威神。
逐日巡海右驱石驾沧津。
征卒空九寓,作桥伤万人。
但求蓬岛药,岂思农扈春。
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


李白   (李强 画)
 
王东巡歌十一首
唐·李白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山按五湖,楼船跨海次陪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其一
唐·杜甫
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
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


杜甫  (李强 画)
 
古悠悠行
唐·李贺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
唐·刘长卿
朐山压海口,永望开禅宫。
元气远相合,太阳生其中。
豁然万里馀,独为百川雄。
白波走雷电,黑雾藏鱼龙。
变化非一状,晴明分众容。
烟开秦帝桥,隐隐横残虹。
蓬岛如在眼,羽人那可逢。
偶闻真僧言,甚与静者同。
幽意颇相惬,赏心殊未穷。
花间午时梵,云外春山钟。
谁念遽成别,自怜归所从。
他时相忆处,惆怅西南峰。
 
海上
唐·李商隐
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送人入新罗使
唐·李昌符
鸡林君欲去,立册付星轺。
越海程难计,征帆影自飘。
望乡当落日,怀阙羡回潮。
宿雾蒙青嶂,惊波荡碧霄。
春生阳气早,天接祖州遥。
愁约三年外,相迎上石桥
 
寄海峤丈人
唐·徐凝
万丈只愁沧海浅,一身谁测岁华遥。
自言来此云边住,曾看秦王树石桥
 
唐·李峤
乌鹊填应满,黄公去不归。
势疑虹始见,形似雁初飞。
妙应七星制,高分半月辉。
秦王空构石,仙岛远难依。
 
送从兄使新罗
唐·顾况
六气铜浑转,三光玉律调。
河宫清奉赆,海岳晏来朝。
地绝提封入,天平赐贡饶。
扬威轻破虏,柔服耻征辽。
曙色黄金阙,寒声白鹭潮。
楼船非习战,骢马是嘉招。
帝女飞衔石,鲛人卖泪绡。
管宁虽不偶,徐市倘相邀。
独岛缘空翠,孤霞上泬寥。
蟾蜍同汉月,螮蝀异秦桥
水豹横吹浪,花鹰迥拂霄。
晨装凌莽渺,夜泊记招摇。
几路通员峤,何山是沃焦。
飓风晴汩起,阴火暝潜烧。
鬓发成新髻,人参长旧苗。
扶桑衔日近,析木带津遥。
梦向愁中积,魂当别处销。
临川思结网,见弹欲求鸮。
共散羲和历,谁差甲子朝。
沧波伏忠信,译语辨讴谣。
叠鼓鲸鳞隐,阴帆鹢首飘。
南溟垂大翼,西海饮文鳐。
指景寻灵草,排云听洞箫。
封侯万里外,未肯后班超。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一
宋·苏轼
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
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
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
 
采药候潮山宿山顶精蓝夜中望海
宋·谢翱
蛟门南去鸟,此地望迢迢。
积湿侵幡黑,生寒入梦飘。
见灯归舶夜,闻偈解衣朝。
土植皆为药,山枝不满樵。
暗光珠母从,秋影石花消。
拟候槎回汉,宁甘客老逊。
却寻徐福岛,因问秦皇桥
於彼看日出,羽旌焉可招。
 
  在秦始皇东巡成山后一百多年,成山迎来了另一位千古名帝——汉武帝刘彻。据《史记·孝武本纪》《汉书·武帝纪》等古籍记载,汉武帝多次前往成山礼日。有意思的是,关于汉武帝的威海之行,除了可以在各种古代史志作品中找到相关记载,还可以从汉乐府诗歌中找到相关的印迹。
 
  成山头景区内的汉武帝塑像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刘彻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乐府诗中,有用于郊祀天地的《郊祀歌》,共十九章, 其目多以歌之首句为名。而这十九章中,有两章是与威海相关的,第九章的《日出入》与第十八章的《象载瑜》。
 
  《汉书·礼乐志》载汉武帝“太始三年(前94年),行幸东海,获赤雁作(象载瑜)。”故《象载瑜》又名《赤雁歌》。《汉书》卷六《武帝纪》:“太始三年二月,行幸东海,获赤雁,作《朱雁之歌》。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故又名《朱雁之歌》。

       《象载瑜》为三言体,共十二句,此诗可能为武帝所作,也可能是武帝命人所作。诗句用词偏僻,至今无法全文解读,但是据此诗可以初步推断当年武帝东巡存在着乘坐象车的可能。说明一点,史籍并未明确说明武帝所获朱雁之地的地址,考虑到威海境内东部海岸为胶东地区各种鸟类的主要栖息地,因而朱雁之地在威海境内是极大的。

       因为武帝是千古名帝,他在东巡路上所获赤雁一事亦演化为汉武朱雁这一唐诗典故。唐代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诗中“池籞呈朱雁”即指汉武东巡所获之朱雁。
 
象载瑜
象载瑜,白集西,食甘露,饮荣泉。
赤雁集,六纷员,殊翁杂,五采文。
神所见,施祉福,登蓬莱,结无极。
 
  太始三年(前94),汉武帝东巡途中除有作《朱雁之歌》,在礼日成山时还有作《日出入》,根据诗文意境,这首诗很可能是武帝本人所作。当时,武帝站在三面环海的成山海岸,面对日神出入变化,春秋冬夏周而复始,感到生命之短暂而荣乐之有限,进而希望自己像日神一样乘龙御天,泛游四海,体现了武帝的暮年心境。有意思的是,今天威海的城市宣传语有这样一个版本,“走遍四海,还是威海!”而在两千一百年前,汉武帝站在威海土地上所作诗歌中,亦出现了“四海”二字,可谓历史的有趣巧合。
 
日出入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
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
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訾,黄其何不徕下!
 
  回顾了秦皇石桥与汉武朱雁这两个唐诗典故,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诗歌中对于这两个典故的引用,主要发生在唐代,这是有历史背景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辉煌的朝代,是中国诗歌最璀璨的时代。唐时的诗人们往往具备其他朝代诗人所没有的视野与比较心态,自然就会将视野投放到能与大唐相提并论的秦汉王朝,进行某种跨时空的对比。
 
  同时,唐初时升文登县为登州,派遣苏定方大军于成山越海进攻百济援助新罗,成山一带一度处于帝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唐十道图》中居然把秦皇桥给清晰的标示在地图之上,可见成山一带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地理位置重要,这里曾发生的事情自然也为帝国各界所关注。
 
  由此,威海的土地上诞生两个唐诗典故就水道渠成,对于今天的威海来说,可谓历史文化的幸事,亦是威海作为“诗意之城”的古老注解。(图/威海图片库)
 
- END -
 
  编辑:胡杨
网友评论

林海

挺有意思,原来威海和唐宋诗人还有这种关系,涨知识了

2019.06.20 09:28

打开Hi威海客户端,查看更多评论。

Hi威海 乐享其中

立即打开